發(fā)揮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的獨特價值 發(fā)揮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的獨特價值發(fā)揮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的獨特價值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diào):“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p>發(fā)揮中華詩詞在文明互鑒中的獨特價值

”中華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情感與思想的結(jié)晶。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它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底蘊,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欣賞與包容。

中華詩詞的文明互鑒價值何以歷久彌新?其魅力源于情感共鳴、意象共情、韻律共振的三重特質(zhì),為世界文明對話提供重要價值。

首先,情感共鳴打破文明壁壘。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以獨特視角展現(xiàn)秋日的蓬勃與朝氣。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同樣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度禮贊。

盡管中印文化背景不同,但他們在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對積極精神的追求上高度契合。

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讓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們在中華詩詞中能找到心靈契合點。

其次,意象共情搭建理解之橋。

朝鮮詩人李齊賢,曾以高麗忠宣王侍臣的身份前往元朝。

他模仿趙孟頫詞中意象,創(chuàng)作了《巫山一段云·瀟湘八景》。

在這一創(chuàng)作過程中,原本蘊含于中國詩詞里的意象符號,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重生。

這一實例充分展現(xiàn)出中華詩詞的意象具有強大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