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代表在北京大學校史館第十六批志愿講解員入隊儀式暨秋季學期交流分享會上的發(fā)言 學生代表在北京大學校史館第十六批志愿講解員入隊儀式學生代表在北京大學校史館第十六批志愿講解員入隊儀式暨秋季學期交流分享會上的發(fā)言暨秋季學期交流分享會上的發(fā)言(2024年11月28日)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老師,校史館的前輩們、同伴們:大家下午好。</p>學生代表在北京大學校史館第十六批志愿講解員入隊儀式暨秋季學期交流分享會上的發(fā)言

我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2023級本科生賈一飛,很榮幸作為校史館第十六批志愿講解員中的學生代表在入隊儀式上發(fā)言。

我和北大校史間的故事源起于一本薄薄的小書——出版于1998年獻禮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北大百年老照片》。

對于一名歷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浩瀚的典籍、史料的海洋里遨游是每日必不可少的主題。

在一次搜索史料的過程中,我與這本已近而立之年的小書相遇,并且深深地為之所吸引。

在書中,編者深情地寫道:“北大是一塊偉大的圣地,撫今追昔,步步是景步步景,處處無詩處處詩,這一切都教人如何割舍……而最讓人魂牽夢縈的,是那看不見、摸不著的,卻又無處不在、流光溢彩的精神魅力。

”盡管我來到北大僅一年有余,但這深情的文字激蕩起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

而當我翻開這本26年前的小書,我又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書的扉頁上有一行清秀的小字,應(yīng)是20余年前,書的原主人將其贈與好友時的留言。

并且,落款的地點不是燕園,而是清華園。

這更令人不由地浮想聯(lián)翩。

于是,我對于北大百廿余年厚重的校史,對于校史背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萌發(fā)了無比的向往。

在百團大戰(zhàn)時,我更加詳細地了解了校史館志愿講解員的工作,就很快遞交了我的申請。

而在面試時,當袁之楊隊長問及為何想要加入校史館志愿講解員的隊伍時,我腦海中迸發(fā)的第一個答案,就是與這本小書的結(jié)緣。

在浪漫情懷之余,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講解員,腳踏實地的訓練與付出亦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個多月的培訓中,有校史館的老師和前輩們陪伴著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

在現(xiàn)場講解觀摩學習中,林齊模老師和袁之楊隊長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解,讓我們知曉一名優(yōu)秀甚至卓越的講解員應(yīng)是什么樣的;在北大紅樓舊址實地參訪中,我們跟隨林齊模老師走進歷史的原貌中,體悟傅斯年先生的那句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所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既在書本中追尋歷史的痕跡,更要在實地中真實地觸及歷史的溫度;在校史館展板前自行練習講解時,我反復地熟悉展板與講解詞、規(guī)劃適合自己的講解方式、思考如何帶給聽眾更好的觀感。

而每當疲倦時,周圍的其他同學或是老師認真練習的身影總會激勵我繼續(xù)投入到浩瀚的校史中。

那一幕幕畫面,讓我覺得我不是只身一人,我在與北大百廿余年歷史上的先賢們對話,也在和現(xiàn)實中每一個對校史有著相同志向的同伴們一起前行,共同奔赴心之所向的事業(yè)。